遂宁市射洪县陈古镇店子村“童伴之家”

2016年,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迈入第十年的关头,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启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全新项目——童伴计划。从全省选取165个试点村起步,该计划重在为留守儿童建一个“童伴之家”,并聘请一名19岁55岁之间的女性,成为“童伴妈妈”。

陈古镇店子村的“童伴之家”就是其中之一,给远离父母的孩子筑起一个家,一个有妈妈的家。截至目前全川已有360余名童伴妈妈,正在照料9000多个留守孩子。

童伴之家 筑家

给留守孩子一个有妈妈的家

“我这孙儿可怜得很,没得爹,没得妈。”老农妇抹着眼睛,忍不住又哀叹起小孙女的辛酸命运。钱建春一个跨步上去,赶忙把小女孩搂紧怀里,“谁说没有妈妈,我就是她的妈妈。”

如同一剂速效止痛贴,妈妈,总能给孩子最及时,最需要的爱,哪怕如钱建春般,成为小女孩的“妈妈”不足半年。

钱建春今年3月竞聘上岗“童伴妈妈”,自此多了30几个孩子。

“天热了,我们就在屋里玩吧,好不好?”妈妈征求着大家的意见,孩子们齐声答应了。先玩游戏,再跳舞,接着是诵读,一项接一项的欢乐安排,很快把一个上午的时间打发了。“比家里好玩多了”“我喜欢和钱妈妈玩”“每天都想来”……谈及对这里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思。

“每个项目村建一个室内空间不小于20平米、室外空间不小于80平米的童伴之家,作为留守儿童实体活动阵地”,写在规范手册中的要求,尚不能完全代表“妈妈”对“家”的要求。“要孩子依恋,那才是家。”钱建春把孩子们的画作、手工,都装点在陈古镇店子村童伴之家,扮成最接近家的样子。在遂宁蓬溪县金桥镇翰林社区童伴之家,备有标准的小书桌,“妈妈”任春艳会陪着放学归来的孩子,在此处写作业。

给留守孩子一个有妈妈的家,是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的要事。以遂宁为例,自2016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在5个区县分别设立了1个省级“童伴计划”项目试点村。2019年新建完成32个市级“童伴之家”。共青团遂宁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计划年内再新建33个“童伴之家”,全市总数达到70个。

童伴妈妈 当妈

爱就是当好妈妈的最强技能

有妈妈的地方,才是家。

据共青团四川省委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川已有360余名童伴妈妈,正在照料9000多个留守孩子。

成为“童伴妈妈”前,宋玉华内心是忐忑的,“连自家孩子小的时候,都没照顾过。”1996年前往广州打工,到2012年返乡,宋玉华错过了大儿子的长大成人,只赶上了小女儿的青少年时期。该怎样与不同年龄段的孩童相处,如何管护他们,宋玉华没能从自家孩子身上积累到经验。尝试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原来爱就是当好妈妈的最强技能,“真的很喜欢他们,就想对他们好。”就这样,在遂宁凤来镇居家沟村,以宋玉华为主心骨的童伴之家,已经快快乐乐度过快半年时间。

任春艳未曾体会过与孩子分别的无奈与心痛,10岁的女儿打一出生,就亲手带着。“因为这样,我特别能够体会,分离是种什么样的痛苦。”哪怕只是设想与女儿分别,已足够让任春艳难受得红了眼眶,“所以我一定要把这些孩子照顾好,让他们的父母安心,丢下他们,真是没有办法。”

细致周到,耐心呵护是最基本的,当妈还会用上“小伎俩”。翰林社区的童伴之家制定有积分奖励制度,孩子们攒得不同分值,可以兑换相应档次的玩具、学具。努力、进步的表现自然加分,管束不可避免的调皮捣蛋时,减分警告则是任春艳的法宝。“小孩子调皮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得用好的方法引导他们。”

相比于边做边摸索的“妈妈”,钱建春算得上是“带艺上岗”,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她在幼儿教育岗位从业20年,在本地拥有自己的幼儿园,洞悉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打开“童伴之家”的大门迎接孩子到来时,钱建春会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每个孩子一个深情拥抱。这一抱,饱含爱意,也给她提供机会,去感受孩子的身体是否有异样,“比如有没有发烧感冒,或者说兜里有没有揣着危险性的玩具等。”

团中央调研组来川深入调研“童伴计划”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李媛莉)7月22日至26日,作为团中央直属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调研组之一,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侯宝森一行5人,赴四川射洪县、金堂县,陕西宁陕县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

在四川,调研组深入射洪县、蓬溪县、金堂县域内的多个村(社区),走进“童伴之家”、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和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深入调研四川常态化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

通过大量走访、问询、座谈的方式,调研组了解到,“童伴计划”项目按照活动经常化、管理日常化要求,已经搭建起一套纵向贯穿县、乡、村三级,横向涵盖共青团、民政、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构建起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困难需求的关爱服务网络。侯宝森表示,四川团省委“童伴计划”项目积极探索,运行过程中建立的招募、培训、督导、测评等管理机制,中共射洪县委将童伴计划纳入服务农民工总体工作、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有力拓展了服务规模,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受益,值得借鉴推广。

守护一份没有血缘的亲情

决心做个童伴妈妈时,钱建春听到的担忧声特别多,“这等于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图个啥?”“幼儿园够你管够你忙了,还去掺和什么?”根据童伴计划的要求,童伴之家每周固定开放不低于16个小时,每月至少举办1次主题活动,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成为必须。

“确实很忙,周一到周五在幼儿园,周末在童伴之家。但只要孩子们喜欢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眼见着妈妈对别的孩子疼爱有加,钱建春10岁的小女儿时不时冒出醋意,“对他们比对我还好。”

对留守孩子的好,并不需要掩饰,也无法遮掩。孩子的依恋与期盼,时刻丈量着“妈妈”的意义。

店子村童伴之家的开放日,一般安排在周末,钱建春定会在规定时间前,早早去开门。然而,她总是“迟到”的一员。每次远远地,就能瞧见等候在附近的孩子,他们会冲过来,一脸又委屈又开心地扭着“妈妈”,“钱妈妈你怎么才来,我们等了你好久哟。”总有孩子等不及,早上六七点钟就奔着“妈妈”而来。

9岁的琴琴表达爱意很直接,她冲着任春艳撒娇,“我已经在你身上,找到了妈妈的感觉。”这个“妈妈”与远在北京务工的妈妈不一样,却又很像,会随时关心琴琴的吃饭、穿衣,还会给她梳头扎辫子。

“排查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开展登记建档、定期走访、收集需求并及时回应、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等工作”“注重常态化陪伴,每月工作时间平均不低于80个小时”……写在管理规范中的文字是生硬的,“妈妈”们的实际付出,则更加有血有肉,并以此来守护着这一份没有血缘的“亲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