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品(左)向村民讲解养兔技术

从7只兔子到现在的月出栏达到6000多只兔子,邓绍品完成了从一名下岗工人到养兔专业户的转变。如今,在她的带领下,以养兔技术协会为基地,向村民推广养兔技术,带动德阳周边3000余户村民发展兔业养殖,走上了养兔致富增收的道路。

从下岗工人到养兔大户

1996年,24岁的邓绍品从乡镇企业下岗。从事会计的她自小喜欢农业,因此决定留在农村创业,首先便从饲养肉兔开始。

“第一次我养了7只兔子,出栏后以每斤2元卖出,赚了一笔小钱。”赚的钱虽然不多,但创业初期就有了一个好开头,让邓绍品颇为自豪。接下来,她把数量增加到了36只,很可惜的是快要有收成的时候,兔子全部死掉了。

邓绍品说,因为当时不懂技术,没有给兔子及时采取防病措施,所以导致全部死亡。尽管遭遇的损失不小,但她并未灰心,而是前往成都、绵阳等地学习技术。

从成都学习技术后,邓绍品回到家里,决定大展拳脚,把家里存下的1万余元全部投资到养兔上面来,买了50只种兔,然后修兔栏等设施。或许是因为之前的失败,家里的父母并不同意邓绍品的决定。不过,丈夫对她的支持让她十分暖心。

“大年三十那天,许多人都在放炮过年了,我和我丈夫却还在外面拉饲料。”邓绍品回忆起当时情景颇为辛酸。不过,当初的付出换来了她今天的成功。现在邓绍品饲养的兔子,每个月出栏量达到了6000余只。按照每只30元到50元的价格计算,月销售额最高能达到30余万元。

推广科学养兔 带领村民致富

通过养兔,邓绍品走上了致富之路,周边群众看到她养兔赚了钱、致了富,也纷纷加入了养兔行业,但是由于缺乏养殖技术,这些农户在养殖过程中,或因病防治不当,造成大量死亡,血本无归;或因养殖技术不到位,效益低下。

如何帮助其它农户也尽快掌握技术,发展养兔业,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成了邓绍品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0年,在旌阳区科协的引导、支持下,邓绍品牵头成立了养兔技术协会,并担任理事长。协会成立以后以“发展产业、致富农民”为目标,实行“协会+基地+农户”的管理发展模式,由协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采购供应生产资料。

邓绍品不光自己到省、市、区相关部门请教,请相关专家指导,购买了大量科学养兔的书籍学习,还选派协会中的年轻会员到省畜科所养兔基地学习,请市、区畜牧专家开展养殖技术讲课培训,培训了一支有十二名业务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

“我们开设了技术培训班免费为村民培训养兔知识,并且还可以到村民家中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邓绍品说。

在抓科学饲养技术推广的同时,邓绍品还十分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近年来,她先后引进新西兰兔、齐卡兔、伊拉兔等肉兔新品种和肉兔绿色养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推广。

发展兔业加工 提高产值

现在,养兔技术协会的会员已经达到了260户,会员年人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同时,还带动农户3000户发展养兔业,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协会还定点帮扶12户贫困户。以送种兔、送饲料、送技术的形式帮助贫困户脱贫。据悉,刁桥村的一名妇女是协会的定点帮助对象,由于该妇女还要照顾家里,不能全心投入到养殖兔子上,但每月出栏数也能达到200只到300只,纯利润每月也可达到数千元。

对于村民养殖的兔子的销售,协会以8元/斤进行收购。邓绍品还会介绍一些买家上门购买。“不能只是‘等’和‘靠’,他们可以自己找买家,或者利用周边县市举行乡村旅游节到现场销售。”

仅仅是卖活兔,价格其实并不高,邓绍品也看到了这一点。为了增加农户的收入,她建议把兔肉和兔皮分开销售,“这样能在一只兔子上多增加8-10元的收入。”

但这还并非把兔子的利润最大化。邓绍品说,她在资中看到兔子进行生加工后,两斤的兔肉就能卖到120元左右,价格翻了好几倍。“以后我们也要发展兔业生加工。”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