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小学的24节气课让学生接触到多学科知识。

“蚕的生命只有两个月,但是它的一生是很有意义的。”张兰老师的声音如同涓涓流水,婉转动听,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这是成都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张兰执教的一堂人文综合课——《蚕与小满》,她从孩子们科学课养蚕活动的分享开始,讲到小满节气,祈蚕节,再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5月25日上午,成都市实验小学举行了“第四届未来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校长李蓓说,未来课堂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发展。

语文课上要学科学和美术

张兰老师的课堂非常丰富,现场展示了很多学生美术课堂上完成的蚕茧画,让同学们品尝了坚果,还给同学们播放了关于丝绸制品的前世今生。一堂课里融入了美术、手工、语文等多种元素。

张老师说:“每一位同学都养了蚕,记录了从蚕蛹到蚕茧的过程,记录了它们渺小而伟大的一生。”很多孩子感慨:“蚕真了不起,为人类做了贡献。”这是实验小学最具有代表性的24节气课,是未来课堂的一个分支。张兰老师说,节气其实距离学生很遥远,但是通过课程的形式,用蚕作为载体,能够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是融为一体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记住根在哪里。孩子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敬。其实,实验小学的很多课程都是“跨界”的,比如语文课接触到“桥”,语文老师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如何借物抒情;科学老师则会讲力学的知识;美术老师则告诉学生如何设计,审美。这样一来,学生在一堂课上就接触到多学科知识,学会立体思考。

跨界应该成为课堂的常态

成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刘晓红说,所谓未来课堂,是希望在有限时空中去打破、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打开老师的视野,让教学变成更符合学生个性化,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方式。希望通过多学科的跨界与整合,让学生学会用立体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实验小学的未来课堂,一定是有文化传承的,这也与学校的雅教育一脉相承。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说:“课堂,是一所学校生长与生存的主阵地,任何时候我们都会将目光聚集在这里,我喜欢沉浸在课堂中的那份思考,也喜欢看到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合作与探究提升。跨界不是作秀,而是学科的需要。我希望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大胆尝试力求突破与开放,眼界与思路的开放势必会影响学科教学的宽度与厚度,有时候跳出学科本身方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融合与整合应该慢慢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跨界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