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郫都区经济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彭雪梅忙着一件事,为节后来蓉调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做准备。4月27日,郫都区在北京与该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就郫县豆瓣的微生物种群进行研究,破译三百年来郫县豆瓣“酱脂香”的风味密码。

这个近年一直保持15—20%增速的行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迈入工业化的阶段。郫县豆瓣产业对接工业化,全产业产值从100亿向500亿迈进,面临哪些变革难题?

难题一:工业化如何留住传统味?

爬上楼顶,眼前出现一片红色瓦缸,一只挨一只,三路纵排,仿佛进入了缸的世界。

5月27日,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的露天晒台,非遗传承人张骏说:“你在这个楼顶上看到的,是郫县豆瓣的传统发酵酿造工艺”。

一路瓦缸里,是今年3月制曲的呈淡褐色的大豆瓣。“用的是全国最好的青皮蚕豆,绝对没有转基因成分”,张骏说,这家公司承继的正是三百年前郫县豆瓣创始人陈氏一门的工艺,制曲是豆瓣业的关键环节,从未对外开放过,“就象可口可乐对配方保密一样”。经过晾晒4个月后,豆瓣们将迎来盐渍后的二荊条椒胚,开始“辣子豆瓣”的长时间融合。

一路瓦缸里,正是发酵一年后的豆瓣,颜色红亮,闻一下,带着辣味鲜香。“这个是市场上卖的一级豆瓣,炒麻婆豆腐、回锅肉就用这个,颜色好看味道也香。”

另一路瓦缸,依时间排序为发酵两年、三年,直至七年期豆瓣,颜色从禇红、褐红变为深酱色,豆瓣粒的大小越来越小,原来两三厘米长的海椒也混入豆瓣中不见踪影。

张骏拿木勺挑起七年期豆瓣,闻一下,带着回甜的酱香味,又有醇厚的脂香味,太香了!“这个可以叫'豆瓣之王'了吧?”,记者问,“可以这么说,这个是直供中南海的豆瓣,每年都会有上千斤订单”,张骏介绍。

郫县豆瓣“酱脂香味”的奥秘在哪儿?张骏说了三个字:翻、晒、露。就是白天阳光直晒,晚上迎接露水,每天都用木杵子杵。这片晒台每天早上有18个工人逐一给每只缸杵,就是将表层以下的豆瓣一一地翻上来,使其受热均衡。在这个过程中,霉菌、乳酸、酵母等相互作用,生成各种微生物,也就形成了郫县豆瓣的独特风味。应该说,翻是豆瓣生产中最耗用人工的环节。

这样纯手工生产,每年能有多大产量?“两三千斤左右吧”,张骏说,最贵的豆瓣,每斤售价高达540元,是普通豆瓣的20多倍。

去年,这家公司销量为2.7万吨,纯手工肯定达不到,上规模就必须采用机械化。于是,张骏带记者来到了一个工业化的晒场。

一大片透明大棚下,许多长条形的容器里,装着不同颜色、不同年份的豆瓣,几个工人操作着设备,正在“杵”豆瓣。两根条子同时进行,20吨豆瓣几分钟就完成了。场内664根条子,7台设备,3个多小时就全部“杵”完,这是人工所无法想象的。

在七年期豆瓣条子前,闻一下其香,虽有酱香较之晒台却味淡而薄,少了那股回甜,“这可能与扯不到露水有关”,张骏分析。

在该公司技术总监黄家全看来,这应该就是微生物专家们所要攻关研究的内容了,弄清楚其种类及生成条件,也许就能在下一步的工业智能化的过程中,完整地保留三百年风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