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的攀枝花农村好不热闹,卖果的卖果,赏花的赏花,旅游的旅游,纳凉的纳凉······

在仁和区布得镇中心村,一千亩荷田每天都被游客“包围”,到了周末更是每天数千人来到这里赏花。“我们希望宣传,也怕宣传,今年是第一年,停车场、餐饮、栈道等许多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现在没有宣传都每天几千人,怕游客来了体验不好再也不来了。”这是布德镇镇长关仁福的担忧。

其实,在攀枝花像他这种“担忧”的人还很多,像布德镇中心村这样的情况在攀枝花也很多。摘樱桃乡村堵车一天到晚,采枇杷人山人海,这段时间芒果熟了农村到处都是城市人。这都是“康养+产业”模式的杰作,继阳光康养的城市名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之后,攀枝花将康养产业推向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工业”、“康养+旅游”、“康养+农业”五个维度,来构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的产业体系。在“康养+农业”方面提出变产区为景区,变田园为公园,变产品为商品的“三变”策略。这一系列措施,成功地激发了农村、农业的巨大潜力。

康养+立体体验农业:一头牛拔N次毛,一块田赚几次钱。

布德镇一直有种植莲藕的传统,以前都是农民自己种植以后等着外地商贩来收购,少量的靠集市消化。产业链非常短,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可以说农民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莲藕商贩的手里。2016年底布德镇中心村完成了一片400亩的土地整治,原本想依旧分给农民自己种植,经过多方论证后提出搞莲藕合作社,农民用土地入股,由合作社整体规划运营,没想到大家意愿非常强烈。就这样,合作社成立了。

在种植方式上进行了改良,由原来的单一种藕变为“种养殖结合”,藕田里面养殖鱼、小龙虾、泥鳅等生物,这些水下生物能消化水藻解放阳光,使藕根能够更加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氧气。在产品开发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以前只卖藕根,现在游客来了,荷花10元钱3朵,莲蓬5块钱一朵,目前正在开发荷叶茶、莲心茶、藕蛋等产品。在带领我们参观荷田的一路上,关仁福镇长都在兴奋地介绍:“下一步在这个位置修一座桥,上面正在建设两个停车场,这块地是留作招商用于餐饮娱乐规划的,商标申请、品牌设计都在进行中。”

钓虾+摸鱼+捉泥鳅+藕蛋+藕+荷花+荷叶+莲蓬莲子+休闲旅游,相较以前,这一块藕田多了8项收入。布德镇原本有很多的农家乐,由于前几年整体经济形势下行,许多都歇业了,但是今年随着这里赏花的人越来越多,陆陆续续又都重新恢复了经营。

康养+互联网循环农业:降本增效无限可能

在仁和区总发乡有一个26度庄园,500亩的芒果园中心有一个“羊村”,目前羊村养有成熟山羊500头,设计规模1800头。庄园生产经理介绍到:“一头羊可供50株芒果树的底肥,目前我这500头羊基本可供整个果园用肥,果园里面到处长草,200亩果园的草就可够这500头羊常年食用,我的果园不仅节约了肥料和农药的钱,保障了水果品质还额外收获了一个生态羊产业。”原来“羊村”是为了循环农业发展而建设的。

除了羊村,在这片果园里面还布满了摄像头,据了解有120多个探头监控着整片山。这些监控设施可不是为了防盗才安装的,每个探头都联网,消费者可以全天候通过手机观看芒果生长和山羊活动。这是产品溯源的一个保障措施,同时也是消费体验的一种远程参与方式。所以26度的产品是“网红”,每年都在互联网销售一空。

26度庄园的董事长站在山巅,向媒体们指点着他的“江山”:“下面山顶我们将打造一个无边界游泳池,这里是‘一帘幽梦’景观长廊;再往下水库边已经开始种植‘百芒园’,全国所有的芒果品种将在这个园集中种植,只要拿出手机扫描树上的二维码就知道这个品种的所有情况。农事体验、健康养生、休闲观光,尽情地玩,玩够了可以带走芒果、羊肉。”

康养+深加工品牌商品:延长产业链完全实现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

在G5高速公路四川和云南交界收费站的不远处的平地镇,坐落着一个酒庄。这个偏僻的地方,这个酒庄里面葡萄酒庄园、养生会所、别墅、客房、餐饮、SPA、红酒艺术展厅等一应俱全,原来它是攀枝花一个红酒品牌的体验基地。地窖里面一排排的橡木桶,展厅之上各式各样的红酒瓶,还有红酒酿造体验,酒庄以红酒的浪漫文化结合乡村的优美环境,带给人一种健康安逸生活体验。这个品牌带动了迤沙拉及周边村社的葡萄产业。农民负责种植,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保障,每年酒厂收购2000吨左右用于生产红酒,其他进入市场作为鲜果流通。随着这家酒厂的红酒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响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酒庄体验,平地葡萄已小有名气,农户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康养+产业的“三变”样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米易县草场乡有一个仙山村,在以前,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过几百元,以种植玉米、水稻、土豆为主,进一次米易城要走4个小时的路,完全是自给自足式的农村自然经济。村支书说:“我当上村主任的时候,这个村仅有一栋楼房”。但是,现在这里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好多人家都修了小洋楼。仙山村是草场乡海拔最高的一个村,也是最偏远的一个村,走进村子后山云雾缭绕,真有走进仙山的感觉。近年来,在村支书郭友文的带领下,改变过去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下半山发展花椒核桃为重点的经济作物,在核桃树下搞小养殖,养鸡,养小香猪,养豪猪(刺猬),在上半山搞大养殖,养羊,养牛,用养殖的粪便作为种植的肥料。

目前该村发展了核桃和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社,其中核桃合作社全村户户都自愿加入成为了社员,每年可以分红。郭友文书记介绍:“花椒发展得早一些,每年大概400万元的收入,核桃才挂果去年收入200来万,我们村民合股开办的一个农家乐每年收入也有100来万的收入。村里还有80头小香猪,120头豪猪,后山还有120头牛,500只羊子,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全村1049人,个个信心十足,每年农家乐的分红都不愿意拿回家,纷纷要求继续投资扩大。经济发展起来了,道路也全部铺成了水泥路,外地游客来到仙山旅游成为了常态。春节期间,全村20多个农家乐不够住,许多游客就在村里搭帐篷,在农户家里打地铺。去年春节,游客买光了仙山的土鸡蛋。一批成都游客回去以后要求合作社定期给他们配送农特产品。据了解,平均每半个月左右仙山村都要往成都送一次土鸡、鸡蛋及牛羊肉。

仙山和游客的黏度还远远不止这些,有游客主动给农户投资兴建农庄民宿,不占股份不分红,只用消费抵冲。一位成都的游客已在仙山老杨家建成了一个农庄,投资100多万元,据悉,还有其他游客正在和另外8户农家洽谈类似投资事宜,预计给仙山带来1000万左右的资金入驻。

游客越来越多了,种养殖产业也发展起来了,仙山终于成功摘掉了那顶世代顶着的贫困帽子。但是,仙山人并没有就此懈怠满足,郭友文说:“冷冻库已经建好了,榨油机、烘干机都买回来了,仙山核桃油、花椒油等深加工产品很快就出来了。”在成功实现“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之后,下一步仙山将在“产品变商品”上重点下功夫。

康养+产业:彻底实现从卖资源到卖产业的华丽转身

仙山村支书郭友文说:“只有产品变成商品,变成品牌,仙山才真正走出了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才真正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业的转型。”这只是,攀枝花众多农村中的一个或几个,攀枝花的农村活了,活跃了,农民的日子红火了,一个个的贫困村摘帽了。“康养+产业”,康养二字原本不是一个词,它是攀枝花发明的,意思是健康养生。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和阳光,攀枝花的康养旅游已然享誉全国,攀枝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名片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接纳。如今,深度挖掘“康养+产业”的潜力,它让农村不再是单纯的农民村庄,它还是公园、景区、产地工厂等;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务农者,他们还是老板、股东、工人、手工艺者;农业也不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它同时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业。“康养+产业”的攀枝花模式,让这座城市从卖资源走向了卖产业的可持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