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乐山大佛建成以来曾多次受损,并经历了多次维修。学者们发现,每次维修使大佛的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昨(11)日,记者采访了曾参与过大佛维修工作的乐山知名文化学者唐长寿先生。

修复方法不当

大佛成了“关公”

1914年6月11日,法国人色伽兰和他的几个法国同伴组成的中国考古调查团到达乐山,当时凌云寺的僧人正在对大佛进行维修,这是有据可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对乐山大佛维修活动。

据当时的图片资料显示,那时的大佛螺髻还是平直的,而且在第二层螺髻的正中,有一个约占9个螺髻位置的凹形圆圈。大佛右眼的眼角,竟然有一个很大的矩形坑穴,鼻子和右耳已经不存在了,脸部和身上也长满了杂草。

于是在1925年,一个叫陈洪范的人,决定出钱对乐山大佛进行修复。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他方法不当,结果很不如人意。

“他当时就是取乐山本地的一种红砂石,把它开成石条,然后围着大佛的头围了一圈。做成了一个面套,由于是贴上去的,大佛的五官(比如鼻子)他做不出来,于是就直接在上面画了一个鼻子,整个脸又用红丹粉涂成了红色。所以,最后形成的一种效果,大佛就好像是一个‘红脸关公’,而且是一个没有鼻子的‘红脸关公’。”唐长寿介绍道。

被当靶子

大佛很“受伤”

同一年,在陈洪范修复大佛后不久,军阀杨森将陈洪范赶出了乐山。一天,杨森军中的炮兵来到了大佛对面的河滩上面,把大佛当成了他们训练的靶子,其中有一发炮弹直接把大佛的左眼打了个窟窿。

1927年,一名居士来到乐山,看到大佛受损严重,随即捐钱对大佛进行了一次修复。但他的修复就是简单地把眼睛补上了。一直到1930年,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维修,才把陈洪范做的面套给敲掉了。

“当时恢复大佛的最大难题是大佛没有鼻子怎么办?”据唐长寿分析,当时采取用木材在大佛的鼻子位置做了个三角架,做成一个鼻子,外面再涂上传统的材料,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鼻子。“但总的来说,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修复应该说是不成功的。”唐长寿说道。

全面修复

给大佛“洗洗脸”

1962年,也就是乐山大佛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六年之后,两张发表在人民画报上的照片,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照片上,大佛身穿草衣,脚下堆积着多达400立方米的垃圾。据当时的调查,早在1958年,大佛的右脚下面还被开辟过一块菜园,同时,还建了简易的厨房和两个化粪池。这些情况随后很快被上报到中央,这才有了不久之后对大佛的一次全面维修。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使得大佛的容貌只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现在的大佛和最初的时候比起来,面部比例失调,鼻子也成了我们俗称的‘塌鼻子’,嘴巴也变扁了,耳垂下垂的长度也不够,还有大佛胸前的佛饰也与以前明显不同了。”说起大佛被“毁容”的历史,唐长寿也是一脸的遗憾和无奈。

2001年春,乐山市对乐山大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唐长寿认为,“我们现在对大佛的维修,其实仅仅是给大佛‘洗脸’,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大佛进行清理。由于各种原因,大佛的面貌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