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作为人口大市和高校资源大市,该市针对毕业人数、留存人数、返籍人数的“三多”特征,始终抓住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这个“不断线的风筝”,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实现全市2017届高校毕业生0.89万人就业创业,就业率达98%。

“三个计划”引航,实现就业一批、创业一批

——就业促进计划。一是完善政策扶持。提请市政府出台了9个纲领性文件,引导毕业生“我选南充”就业行动。鼓励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同等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允许部分贫困县扩大见习对象范围;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等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16条,累计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1050万元;二是常态化开展校内外“四送活动”。常年开展“人社局长进校园”“职业指导进校园”“技能培训进校园”等活动20场次,帮助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市、县联动,在高校毕业生回籍报到高峰期,开展“快就业”恳谈会,累计为4500人次进行了职业指导和规划;三是搭建平台精准对接。依托“百万产业”工人技能大赛、“千企千岗”行、高校毕业生服务月等活动实施招聘对接,帮助2000余名大学生稳定就业;依托重庆、厦门等市的人力资源平台,加强校地校企三方“订单”合作,输送毕业生就业3000余名。

——创业引领计划。一是政策激励。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3000万元;制定创客南充“奔云计划”工作方案,为广大学生创客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出台对大学生在园区创业给予门面补贴、土地流转等11项补助,发放奖补资金1200万元。二是活动聚集。通过开展项目挂牌融资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讲堂、“天府杯”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邀请省“三团一组”来南充市开展创业培训服务;依托创业项目库编写《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指南》。三是载体引领。累计建成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56 个,创业型乡镇33个,国家、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24个,创业小镇1个,发放创业平台创建以奖代补资金860万元,初步构建了市、县两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创业平台体系。

——岗位开发计划。一是开发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就业岗位。扶持“零就业”、低保和建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在536个基层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基层服务项目,就业3560人。三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投身市委“155发展战略”,在汽车汽配、现代物流等新经济中开发新业态大学生就业增长点项目56个。

“三个平台”固基,实现全城布局、全方服务

——基础信息化平台“催生”。一是推行实名制分类指导。通过大宣传、大走访、大调查,全覆盖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求职意向、就业服务需求等,并建立实名制登记台账。二是推行主任制精准服务。依托村委、社区推行“主任制”,对漏登记、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上门劝导和开展三次以上职介追踪服务。

——就业见习基地平台“池养”。一是夯实见习基地基础管理。不定期开展见习基地资格复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发挥见习基地职能。通过强化师资力量、兑现扶持政策等、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切实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工作能力。目前全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80个,其中国家级1个,共组织389名大学生完成就业见习,见习后留在见习单位就业的175人,留用率45%。

——创业园区平台“孵化”。全市已累计打造创业孵化基地58个,目前已入驻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体498家。对入驻的高校毕业生除了提供创业指导、创业贷款、创业跟踪等一条龙服务外,还给予创业培训、“社保”、房租、小贷贴息等扶持政策。凡入驻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的,两年内免费提供5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在创业园区外租赁房屋用于创业的,给予房补。(陈辉)